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发生转变,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成为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发展的新方向,其旨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规范化、专业化的诊疗和护理,同时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配置[1]。多学科护理团队是基于MDT 模式组建的多学科护士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性护理的团队。随着多学科医疗和护理模式在临床的广泛开展,患者的预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其在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理念进行的护理教学改革仍刚刚开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形式和课程设置的探索均处于起步价阶段。鉴于MDT 模式的开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交叉融合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对结合MDT 模式构建本科护理学融合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MDT 模式的概念和应用现状
MDT 又称为多学科讨论、多学科诊疗模式,是由多学科专业人士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特定的病例进行讨论,并提出适合患者病情的最佳个体化诊疗方案,确保其付诸实践的医疗模式[1]。
基于临床上很多疾病的诊疗日新月异,且越来越提倡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多个学科和专业之间都存在交叉,MDT 模式已成为国内外肿瘤患者、老年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人群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患者带来更加合理的管理计划,更丰富的服务资源以及持续性的健康照护,还可以缩短干预时间,改善治疗满意度,并且提高生存质量。
二、MDT 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及研究现状
多学科护理团队是集各学科护士优势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有学者将MDT 运用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其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糖尿病专科、神经内科、老年科、营养科以及心血管科的专科护士,团队成员集中会诊制定护理方案,使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肺部感染、髋关节骨折、压疮、跌倒等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下降[2](p<0.05)。何雪辉等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急诊科、导管室、心内科监护室、心血管等部门的护师。在该团队的共同协作下,患者院内病死率由3.4%下降至1.3%,再手术率以及30 天内心肌梗死复发概率均呈显著下降[3]。目前关于多学科护理团队没有统一概念,国内对多学科护理团队的研究还处于经验探索阶段。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运用于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跨专业教育强调多学科合作,在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多学科交叉协作的理念,不仅是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需求,更是为了适应日益提高的护理岗位技能需求。
首先,“整体护理”理念提出至今,护理人员所面对的早已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个体。对护理人员而言,其自身业务能力不仅要体现“专科性”,还需要体现“综合性”。在护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学科交叉理念,可以在学习阶段帮助护生早期建立整体护理的思维,使学校阶段的知识传授与护理学科发展的趋势相匹配。
其次,在临床护理中对于解决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专科性问题,多学科护理团队的优势有所体现。比如组建多学科护理团队为老年专科病人提供照护的优势较明显。如果课程教学能够在相关模块中,提前让学生参与到多学科护理团队合作的模式中,学生能考虑到影响患者病情的综合性问题,尽早建立护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思维,有助于学生在进入临床时更好地面对专科性强且病情较复杂的病例。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护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我国部分院校已在护理专业中开始课程交叉融合的改革与实践,以构建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临床专科护理理论或者技能培训为主。邹小红等人采用多学科专题研习工作坊对糖尿病联络护士进行培训,结果其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技术大幅提升,理论水平和胰岛素注射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4]。许辉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MDT 理念指导下的微课堂用于骨软肿瘤外科的临床护理教学时,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水平及教学满意度,有利于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转化与养成[5]。
目前多学科协作理念应用于护理课堂课程设计的探讨非常有限。刘倩等人在护理本科的“护理计划与实施”实验课程中,将67 名学生按照班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拟教学,实验组招募临床医学、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各5 名参与跨专业团队合作模拟教学,两组比较结果显示跨专业团队合作有助于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团队合作态度和团队合作认知[6]。
文章来源:《全科护理》 网址: http://www.qkhlzzs.cn/qikandaodu/2021/0212/638.html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浅谈车身漆面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