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持续增加的老年人口,老年空巢、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这些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足以解决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传统养老院、社区养老等由于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服务人员的不专业等问题不断出现,并且在农村地区因为计划生育、空巢老人、子女外出务工等原因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者们也积极探索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养老模式的改进层面。因此,本文将康养产业细化为养老、康复、养生三个板块来进行研究。
1 养老板块:从“刚需护理式养老”到“活力型养生休闲养老”
农村养老人群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总数持续攀升、人均寿命阶梯式增长、“年轻化”“健康型”养老人群更明显,活力老人“有钱有闲有身体”,日益成为消费新主力,养老与养生、休闲旅游等消费结合成为主流。
1.1 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活力老人成为养老的主体
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预计203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到3.7亿,占总人口的25.5%。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34.1%。
2000年的国民平均寿命在71.4岁,2016年的76.32岁,预计2040年达到81.87岁。由此可见国民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老人的乐龄时间不断延长。中龄和低龄化老人将持续成为养老的主体人员,低龄老人将持续占据老年人群体的一半以上,近十年内将达到55%以上,活力老人占据老年人群体的80%以上。
空巢老人超过1亿人,尤其在农村地区,子女外地务工往往一年半载无法回家,导致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中老年人虽阅历丰富、经验充足、心智成熟,但是绝大多数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老年生活,以至于充满孤独感和存在自杀念头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不是新鲜事。
1.2 富裕人群老化将是养老产业升级的最大红利,越年轻的老人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强
2017年家庭月收入超过4 000元的老人已超过1.06亿人,其中,600万老人家庭月收入超过了10 000元。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资产中都有住房,有些还不止一套。部分人群因为优质的服务和愉快的体验愿意选择中高端养老社区,这也表明中高端养老社区或将成为未来人们养老的主要选择。
研究显示,8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险,稳定的收入让他们生活不再拮据。与此同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更多农村老年人愿意在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外的预算上进行消费。
1.3 中国进入以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为主的疾病模式阶段
现在,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增加以外,与年龄相关的其他退行性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等也大量增加。这些疾病的高患病率、多病共存以及严重的后遗症,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疾病、家庭和社会负担。
不断增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将激发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慢病管理、养生保健、营养品等医疗保健产品、服务的需求增长。
2 康复板块:从“低门槛专科康复治疗”到“多元化私人定制康复疗养”
康复疗养人群新特征:消费人群总量显著增加,需求类别呈现显著多元化趋势,“康养融合”成为公认的成功模式,专业型、定制化高端康复机构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2.1 残疾人具备康复需求
中国每年新增残疾人近200万四成以上有康复需求,中国仍有46%的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500万人,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000万人;
中国每年新增残疾人近200万,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口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长154.4万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平均每年增长146.5万人;
2.2 三大巨量增长极人群
三大巨量增长极人群主要分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运动康复人群,产后康复人群三大类,相关分析如下。
不断增长的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引发了大量的慢病康复疗养需求。中国慢性病患病率在十年间翻番。由于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药物见效慢,大多数农村患者在家没有专业设备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因此大部分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对于相关方面的疗养需求旺盛。
文章来源:《全科护理》 网址: http://www.qkhlzzs.cn/qikandaodu/2021/0312/714.html
上一篇:长期护理险怎么保险
下一篇: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皮革护理专委会组织会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