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肛肠科领域,肛瘘的发病率较高。目前,手术治疗是根治该病的唯一方法,肛瘘手术需要将瘘管全部切开,使引流顺畅,但这种操作造成创伤面积较大,加上手术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手术部位神经分布的丰富敏感性,导致术后疼痛成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术前带来较大的心理阴影,严重降低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术后疼痛会引起内括约肌出现痉挛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会加重患者的疼痛,从而引发疼痛-内括约肌痉挛-加重疼痛的恶性循环[1]。现阶段,临床对肛瘘术后疼痛的治疗大多以药物镇痛为主,但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患者难以接受。在祖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耳穴压豆法是对肛肠术后改善患者疼痛的一种新疗法,该疗法效果确切,方法简便,痛苦轻微,设备简单,容易掌握[2]。本次研究针对临床所选病例,采取耳穴压豆法治疗,止痛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肛瘘患者60 例临床资料,均为本院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收治,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组。对照组30 例,其中男22 例,女8 例,年龄最大51 岁,最小23 岁,平均值为(33.)岁;观察组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最大53 岁,最小23 岁,平均值为(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均衡可比性(P>0.05)。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研究的60 例患者均符合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 版)[3]相关诊治标准,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部位及切口评价无差异。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相关协议书。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者;合并有实质性脏器功能异常者;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精神异常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予常规护理,包括:(1)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采取腰部麻醉方式,主刀为同一位具有高年资历的医师。(2)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排便护理,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等。每天采用痔外痤洗剂坐浴,每日两次,每次250mL 配温水1500mL 泡洗5-10min。坐浴完后给予消炎油沙换药处理。如患者自觉疼痛难耐,严重影响生活作息时,可给予口服盐酸曲马多片及缓慢静推帕瑞昔布耐注射液(特耐)止痛。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王不留行耳穴压豆法治疗。治疗时间从术后6 小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患者出院。选取耳穴包括肛门、直肠、三焦、神门、交感,准备0.5cm×0.5cm 大小大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在上面,再贴敷在上述穴位,每个穴位每天按压3-5 次,时间约1min,刺激强度以压穴出感觉酸胀发热为宜,每天换药前后,或觉得伤口疼痛时,可适当增加按压次数及按压强度,所贴耳穴留置3d,3d 更换一次。
表1 两组患者止痛效果比较[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对照组 30 8(26.67) 16(53.33) 6(20.00) 24(80.00)观察组 30 17(56.67) 12(40.00) 1(3.33) 29(96.67)χ2 4.043 P 0.044
表2 两组患者VAS 疼痛评分比较(,分)组别 例数 术后6h 术后1 天 术后3 天对照组 30 5. 3. 3.观察组 30 4. 2. 2. t 2.607 3.367 4.274 P 0.012 0.001 0.000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止痛总有效率;(2)比较两组肛瘘患者术后6 小时,第1 天及第3 天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范围0-10 分,其中0 分为无痛;1-3 分轻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9 分重度疼痛;10 分剧痛。(3)比较两组盐酸曲马多片、帕瑞昔布耐注射液(特耐)止痛药使用情况。
1.5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执行。显效:患者无疼痛感或仅有轻微疼痛;有效:患者自觉中度疼痛;无效:患者疼痛剧烈,须使用止痛药。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肛瘘患者治疗止痛总有效率及止痛药使用情况,用卡方进行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VAS 评分情况,用t值进行检验。所有研究数据均才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上述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用P<0.05 表示。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止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止痛总有效率经评估为96.67%,相较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6h、1 天、3 天,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止痛药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未服用曲马多止痛药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片及缓慢静推帕瑞昔布耐注射液(特耐)的患者显著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文章来源:《全科护理》 网址: http://www.qkhlzzs.cn/qikandaodu/2021/0708/943.html